微冷的春夜,窑洞里人人心事重重,埋怨着家里不争气的女婿,哀叹着命苦的大女儿。惶急的情绪充斥着整个窑洞,家里乱作一团。而与此同时,那个蹲在炉子前,拨弄着柴火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象。
她是孙兰香,孙家的小女儿,那年还在读中学。
她懂事。在本应受宠的年纪,作为一个女孩,怎么可能对漂亮的衣服、好看的文具没有渴望?可她虽见如此事物,却不予以理会,她所见的更多:一把年纪还操持家务的父母,放弃学业助她读书的大哥,只字不认让人哄骗、落入不幸婚姻的大姐,这一切都扼制住她的欲望,不让自己成为家庭的重担。
她坚强。姐夫出事后,家中的大人哭作一团,作为一个孩子,看见如此压抑的景象,心中也必定波涛不宁,可她没有如母亲姐姐般无用号啕,而是去喂猪,去烧火,去努力扶正这个此时有些飘摇的家。
其实孙兰香最让我敬佩的,是她在没能力时不强求,有能力时不忘本。许多年后,兰香考上了大学,成了少安少平的“让整个东拉河流域都羡慕的妹妹”。她在高级“学堂”里学习着高深的理论,有自己的创业致富的大哥和在煤矿踏实工作、令人佩服的二哥,还有一个省领导的儿子作为男友。也许是上天懂她少年时的不易,便补给她如此圆满的人生。但抛却城市女孩的光彩外貌,兰香的内心却仍朴实,就像兰草,渺小、单薄,却清新脱俗,脱得是城市的媚俗,而非农村的至朴。就像书中写的“东拉河水也流进了她的血管,一直渗透进她的精神气质中。”她的心绪与东拉河一同奔涌,与那孔窑洞弦弦相扣,不曾抛舍。
为什么兰香的这种品质在我看来如此可贵?自从城市发展起来后,那些或经过努力或侥幸逃离土地的人都拼命掉去自己身上的尘土,可却也掸掉了内心的纯净,淌入了物质与繁华的河流,而“兰香们”却时刻记得,去回报养育他们的土地。
有人说兰香过于完美,没有矛盾,没有故事。可我却觉得,似兰香的人才是生活中最多见的。或许俯瞰社会,他们并不显眼,但若有灯光为他们倾注,则会发觉他们亦炽热耀眼,孙兰香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世界繁华多变,人潮熙熙攘攘,她只静立,独守一颗炽热初心。
就像兰草。(威海市第一中学68级23班 于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