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威海频道>内容详情

威海规划“1区3带14群”的海洋牧场发展空间布局

2023-12-18 15:53:0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丁艺

12月15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李永仁,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吉明,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渔业发展服务部部长刘心田介绍《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28年)》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22年5月1日,《威海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威海市海洋牧场规划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中央、省有关部署,推动威海市海洋牧场科学布局,创新发展,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威海市实际,出台了《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28年)》。  

总体目标

总的目标和定位是打造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市和海洋牧场发展精致样板,到2028年海洋牧场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市级以上示范区达到60个,养殖海产品产量达到230万吨,创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海洋牧场,推动海洋牧场建设从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为主向岸海联动、生态发展、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空间布局

基于威海市自然禀赋和基础条件,规划了“1区3带14群”的海洋牧场发展空间布局。

“1区”即威海主城区西北部海域海洋牧场集聚区,本区包括环翠区张村、高区初村、小石岛、靖子头北等海域,规划打造成数量集中、示范集群、功能集成、要素集结、类型集全的海洋牧场集聚区,包括2个牧场群,分别是双岛湾北-小石岛海域海洋牧场群、孙家疃街道北部海域海洋牧场群。

“3带”即威海市北部海域、东部海域、南部海域3大海洋牧场带。威海市北部海域海洋牧场带,西起刘公岛,东至海驴岛,规划打造成上层养殖扇贝、牡蛎,底播增殖海参、鲍鱼等海洋牧场带,包括3个牧场群,分别是刘公岛外海海洋牧场群、阴山湾-泊于北海域海洋牧场群、鸡鸣岛-马栏湾海域海洋牧场群。威海市东部海域海洋牧场带,北起成山头,南至镆铘岛,规划打造成上层养殖海带、牡蛎、鲍鱼、扇贝,中层网箱养殖鱼类、海参,底播增殖海参、鲍鱼、海胆等海洋牧场带,包括5个牧场群,分别是荣成湾海域海洋牧场群、俚岛湾海域海洋牧场群、爱连湾海域海洋牧场群、桑沟湾海域海洋牧场群、石岛湾-王家湾海域海洋牧场群。

威海市南部海洋牧场带,东起王家湾,西至乳山口,规划打造成上层养殖海带、裙带菜等藻类及牡蛎,中层网箱养殖鱼类、海参,底播增殖海参等海洋牧场带,包括4个牧场群,分别是人和-苏山岛海域海洋牧场群、靖海湾海域海洋牧场群、五垒岛湾海域海洋牧场群、宫家岛-小青岛海域海洋牧场群。

重点任务

为适应海洋牧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八项重点工程。

绿色示范工程。围绕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殖和养护渔业资源,修复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年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种10亿单位以上,到2028年新投放人工鱼礁不低于20万空方,海洋牧场生物资源量和主要经济种类产量提高20%以上。

创新引领工程。开展基础技术研究、新技术应用、建设创新平台等,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牧场科技创新高地。到2028年,建设海洋牧场科技创新平台50个以上。

装备智慧护航工程。综合运用现代装备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推进海洋牧场装备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提升。到2028年,新建成重力式网箱不低于300个,桁架类网箱不低于2个。

种业提升工程。到2028年,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总数达到30处,优质水产苗种繁育能力达到800亿单位,新增水产优良品种3个以上,海洋牧场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争取培育1个深远海养殖新品种。

安全筑基工程。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生产安全、生态安全、产品安全”的安全牧场。

融合发展工程。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共建,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拉伸产业、产品链条,拓展海洋牧场功能,包括海洋牧场与水产加工、滨海旅游、海上新能源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到2028年,海洋牧场年接待游客达到120万人次,一二三产融合的海洋牧场达到30个以上。

主体培优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建设、平台打造,以“大渔带小渔”“新型带传统”促进大中小企业互融互通,形成协同、高效、融合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到2028年,具有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海洋牧场建设龙头企业达到30家。

品牌唱响工程。坚持品牌化发展方向,加强多方式、多渠道、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推介,提高海洋牧场品牌价值。围绕打造区域品牌、特色品牌、产品品牌,提高海洋牧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于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