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早在明清时立秋日防病已成为中原民俗的重要组成内容,饮香糯,饮就是其中之一。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时,人们立秋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红小豆,而且必须面朝西站着,也是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泻等症。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南京流行“啃秋”。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后来人们把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称之“啃秋”。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滞,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会逐渐凉爽。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储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根据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秋对于肺。秋天以“燥”为特点,而肺为“娇脏”,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更易被秋燥所伤。因此,秋季养生要以养阴、润肺为先。
人们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身体需要恢复,此时做好养生,可以祛病延年。那么,日常生活该注意些什么呢?
重起居 保睡眠
立秋后,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收敛。季节变换之期,当随冷热变化适度调整衣着,以利机体适应气候变化,才能避免受凉感冒。
“春困秋乏夏打盹”,人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应避免秋乏的现象出现,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也会对“秋乏”现象有所缓解。
心平静 解忧郁
秋季五脏归属为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烦躁悲忧之情绪。在进行精神调养时,要坚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在情志上要忌悲忧伤感,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宜清淡 禁冷饮
《饮膳正要》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因此入秋宜注意滋阴润燥,适当选食芝麻、糯米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夏秋交替时节,身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大量消耗,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制品等,也可以饮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柠檬汁、番茄汁等。
多锻炼 补水分
立秋时节,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使用防晒霜、遮阳伞、遮阳帽等。另外,还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淡盐开水、绿茶、绿豆汤及酸梅汤、菊花茶等清凉饮料。
同时,立秋时节也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防疾病 强体质
从气候上来看,秋季风干物燥,劳累过度容易诱发咽喉炎或使痊愈的咽喉炎复发。做好咽喉炎的预防,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积极防治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过冷、过烫、油炸、腌制等刺激食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姜斐